English
简体中文 English
To provide you with one-stop management consulting services
专家观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国资国企政策解读与建议
发表时间:2025-03-28 作者:孙连才 字号: A A A
2024年7月21日,新华社全文刊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国资国企的表述,在第二部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阐述,可以看出国资国企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主体,在文件形式上给予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未来两者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作用、相互协作还会有相关政策出台。就国资国企在“十五五”期间的功能与任务,进行逐句解读、判断与建议。
原文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解读:在“十四五”期间中共中央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因外部环境、国际竞争和疫情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民营企业发展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一次把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表述,并明确在生产要素使用、公平竞争和法律保护方面同等对待,实际上是重申了对非公经济的支持,也就是国有经济部门未来在垄断行业更加开放,部分领域需要非公经济以合适的方式进入,形成双方优势互补的态势,发挥自身特长,协作共赢。
建议:国资国企可以从产业链和产生生态入手,选择符合战略发展和业务发展的民营企业作为未来的合作对象,但是要注意部分民营企业因为信心的原因有“卖身”的考虑,如何合理的资源赋能、技术赋能和信心重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命题。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产业筛选模型、价值链和产业图谱展开。
原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解读:国企的监督管理体制在“十五五”期间必须加强,目前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是国资国企不在国资监管部门,有的是在财政口、有的是在行业管理口,导致国资国企婆婆太多无所适从疲于应对,国企改革十年没有到位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部门利益,更重要的是地市政府主管没有理解国资国企的改革意图和深刻内涵。第二是部分国资管理成为二传手,没有思考和作为,把上级的文件作为标准,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顶层规划与思考,这两点都影响了国资国企的创新性和主动性。
“做强做优做大和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深改行动方案一脉相承,在决定中重新提说明还是没到位、需要抓实抓透抓好。特别是“做强—做优—做大”的顺序,如何做强?需要管理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就不能喊口号读文件,需要明晰战略、优化组织结构、落实六定、重新设计薪酬绩效体系和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强,进而做大,这里面还涉及到主业的问题,如何在主业上既体现功能定位,又能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目前都是几个业务板块,特别是部分新重组的国资国企十几个业务板块,这样的企业集团存在除去虚胖之外,没有太大价值。更不要谈核心竞争力,甚至部分企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竞争力。
建议:作为国资国企管理部门在“十五五”期间制定国资国企管理的顶层规划,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国资国企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国资国企和区域产业的关系、国资国企和非公经济的关系、国资国企的内部协同与功能定位,后续就是考核体系和激励措施,要把国资国企的政策用对、用活、用好。
对与国资国企来讲,摒弃战略规划就是应对检查和上级交办的任务的想法,结合区域经济、标杆发展和自身特点,高瞻远瞩、扎扎实实的做顶层规划设计,明晰自身定位、发展目标、业务逻辑、战略布局和战略支撑体系,如何将精细化的管理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天到晚听汇报、开会与签字,形式上忙忙碌碌,实际上劳而无功。
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可以开展专项研究,按照“识别核心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应用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展开,让核心竞争力成为稀缺资源,服务于战略、业务和科研。
原文: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解读: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定位这不仅仅是分类问题,不同类型的企业使命愿景、发展逻辑、业务布局、激励考核都不会相同,一家保证区域日常通行企业如何让老百姓便捷出行、让老百姓有幸福感、既能代表城市形象又能保通畅通,怎么会和一家产业类的企业战略目标、激励考核一个样?定位就是要管理层明确自己任务的出发点和为什么出发,只有这一点正确了,才能回归本位与实际情况不脱节。
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目前我们亟需发展的领域,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有更好的技术创新、原创领先才能不受制于人,不仅是国资国企的使命担当,也是鼓励资本流向的关键领域,特别是近两年出现频次比较高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等等的提法,无一不是执政者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特别是“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这一句话单独提出,可以预见在“十五五”将进一步推动科技人员激励,将这一激励工具充分的利用起来。
建议:国资国企可以通过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分布模型,将自己目前发展业务在三类产业的位置找出来,探索其发展路径与资源配置,将其与“十五五”战略充分衔接,特别是在业务战略规划中,充分研究行业前沿发展趋势、对标世界一流,对其发展路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如何推动资本向关键流域流动的问题,企业要结合自身定位与发展情况,可以采用多种资本运作手段,2023年底国家出台金融去风险的政策文件,这一点应该是暂时性的,需要企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原文: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解读:国资国企的评价体系从“两利一率”、“两利四率”到”一利五率”逐步调整,考核的可行性、准确性逐步加强,这一次明确提出“战略使命评价制度”是一个眼前一亮的提法,也就是对企业的功能定位到底清不清楚纳入到考核范畴,倒逼国资国企的负责人深入思考这一战略问题,这一个问题考虑清楚了,后面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也就成功了一半以上。同时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考核,这一点也就是要求企业主责主业清楚,围绕未来的战略发展展开投资行动,投前的可行性研究、投中的项目管理和投后的项目评价都将是考核内容,其目的就是强调投资的效率问题,不能面子工程、假大空;如果EVA考核不达标或严重偏低,可能面临追责问题。
建议:国资国企如何将深改行动、战略规划、”一利五率”等诸多考核指标体系结合起来是目前一个核心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后患无穷。不可能一个企业有几个考核体系相互独立,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率和激励。
具体来讲,企业需要明晰战略,将战略目标采用平衡积分卡(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进行分解,同时将深改行动的考核指标进行细化解码,将二者的相同部分进行有效的融合,形成业务单元和部门级的考核指标体系,”一利五率”考核指标体系同样分解细化。以上部分要核心能力、部门职责、核心流程、核心制度和激励考核衔接,形成一套完整的落地实施方案。
原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解读: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尤其独特的含义,不等同于西方的公司治理理论,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制度规定有紧密的联系,而且以国有企业代替政府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目前这一制度优势十分明显,预计在未来五十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是执政的基础和使命。如何在这一制度的宏观安排下,企业做好自身的工作,就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结合起来,在三重一大等关键问题上能体现党的意志。
建议:国企可以从“五会一层(党委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会和经营层)”厘清其功能定位、人员构成、任职资格、议事规则、决策权限、决策流程等方面入手,把决策事项细化、可以采用负面清单的形式,这一部分央国企和部分省属国企做的比较好,同时把专业委员会的任职资格、人员构成、议事规则、权利义务等规定清楚,做好“两库”建设,这里的难点是大型国企派出的产权代表如何管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履行社会责任是国企的重要使命之一,如何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和业务发展、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建议企业发布《ESG报告》,可以以ESG报告作为抓手推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良性互动发展,进而推动技术进步。
分享到:
在线咨询
上门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