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缘,纵横缘
纵横十岁了,回头看看自己进入咨询业居然有九个年头了,与咨询结下了缘,与纵横也结下了缘。
98年 进入咨询行业,完全是一个巧合。那时因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形势,所在的国内贸易部因国家市场经济政策的原因,要大幅裁撤,由部降为国家局,公务员人数从一千 多人降为一百多人。干部出路可以是去部属公司、事业单位,也可以去读书进修。当时虽然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为了过渡选择了去北大读法律专业硕士。为了获得企 业工作经验,开始去求职,想积累一些机关工作所没有的经验。当时有个朋友在一家信息咨询公司工作,推荐我去应聘市场研究职位,于是准备了一下去面试,结果 第二天就收到了婉拒的回复。也和机关出来的同事们一起去人才市场试试,结果居然没有一家单位录用,这下感觉到了人才市场与机关的不同。有一天,读博士的大 学同学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所在的信息咨询公司由于内部管理上的问题,需要做CIS咨询,想请外部人做,问我能不能做。在我印象中,听过这三个字母,与企业文化和企业策划有关,具体什么意思记不得了。当时一咬牙,说没问题,朋友说三天后经理要面试。放下电话,我立刻直奔王府井外文书店,把所有有关企业文化和CIS策划的书都买了回来,那时候关于这方面的书不像现在这么多,也就十多本。回来后三天几乎没怎么睡觉,一口气把十来本书都过了一遍,对CIS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三天到了,和经理见面了,谈了两个来小时,谈完后,经理点头说不错,确实是个CIS的专家,于是接到了平生第一个咨询项目。
这个咨询项目进展得不是很顺利,断断续续做了几个月时间,结果由于客户内部分歧,将公司分成了三部分分别发展,CIS项 目自然无疾而终。这个项目虽然没有结果,但工作的过程得到了公司经理的认可,觉得是个做咨询的料子,正好公司开始开展咨询业务,就这样开始了职业的咨询工 作。开始没有项目,就做课件,就从培训做起,提着一个巨大的手提电脑先打电话后上门向企业推销管理培训,无数次电话和上市拜访后终于得到了第一个收费培训 项目,客户是北京的一家上市公司,讲三个小时,开始只开五百元的讲课费价格,原因是北大的教授也就是这个价格,后来再三沟通后,考虑到我们是公司商业行 为,提到了八百元。两个月后管理咨询业务第一个大项目终于进来了,是一家中外合资的家电企业,带着一群MBA新 人就入了场。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可依,仗着年轻体力好,白天访谈,了解客户情况,下班后开会,内部交流,晚上回到宾馆后看书,琢磨管理理论与客户公司实践如 何结合,以便第二天再用到客户身上。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项目比较成功,得到中外双方的认可,有了续单。公司接连接了几个大单,人数迅速发展到了三十多 人,在当时咨询公司中已经很突出了。但是问题开始出现了,公司为了保持盈利水平,给咨询人员的收入不高,期望中的年底奖金成了一个月工资。由于没有积累, 学习成本很高,工作很辛苦,每天加班到深夜,而且项目一个接一个上,不能有休息的时间,一出差就远离家人亲友,过不了正常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员频 繁流失,把咨询仅仅当成一个过渡,一年多时间内,公司换了三拨顾问。到底什么原因,是咨询公司做不大吗。公司没错,开公司是要赚钱,可是公司大不了,也看 不到大的希望。
于 是想到了自己做,尝试一下。与机关的老同事一合计,大家一起开一个公司,专做人才测评,同事是一个专家。公司成立了,大家兴头上,有一天合伙人来了一个电 话,去谈一件事,一到才知道,合伙人当时还没脱离机关身份,刚从正处长被提拔为副局长,成为了当时所在部委的最年轻的局级干部,仕途出现重大转折,于是自 然而然地上岸了。公司做不成了,只能回去看着新买的电脑、传真机、装订机等设备发呆。以前在单位给大家留的印象还不错,老领导们一直在关心着,给留着去中 组部、国家计委等国家机关的工作机会,所以也没着急找工作。
2000年7月, 有一位离开咨询业的原同事推荐下来到了北大纵横咨询公司。因为以前的项目经验,我实际协助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管理运作,王璞是公司总经理但作为项目总负责 人也参与了项目,与大家同住同工作。项目进展得不错,期间大家闲聊时王璞谈到咨询公司的发展,当时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咨询公司能做到多大,大家认为在中国一 百人是一个台阶。王璞当时就说,我们四年内要做到100人。当时听了后觉得有些振奋,但信心不大,建议性地提了些想法,没想到王璞很认同,认真地讨论了好几次,越讨论大家竟觉得好像是有实现的可能了。
2000年 底,一个新的机会出现在我面前。福建一家企业想请一个团队长年外包管理,我的两位昔日同事找到我,要承接这个项目,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客户需要面谈一 下。当时正好手头有一个项目要开始,还没进场,中间有一个时间差,于是想去看看机会。去机场的路上,接到王璞电话,给我一个选择,要不回来继续项目,要不 也可以选择离开。仔细考虑后,还是觉得纵横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从机场回到了公司继续准备项目。第二天,王璞主动找到我,让我去福建去一趟,到客户交流一 下,别错过了机会。于是我又登上了去福建的飞机。与客户交流之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合作成,但心里却踏实了。2000年底分配,原来只说有奖金,没想到能有那么多,仔细一算,好像这样下去公司应该没什么现金了,都分给了大家。当时听王璞说,要留住大家的心,有些感动,也有些为公司担心。
2001年是公司收获的一年,个人也是很辛苦的一年,一年基本都在出差,项目上都是新人,但自己也得到了充分的煅炼,对管理咨询有了系统的认识。同时,看到公司一天天壮大,到年底已经有了五六十来人,相比同行业,很提气。2002年 元旦,公司在君都召开了第一次项目经理活力营会议,会上讨论了公司的发展目标,开始只是被动地参与,但在讨论中逐渐被吸引进去,大家也有争执,但争执后反 而彼此感觉更好,目标方向更统一了。以前大家谈起合同,都怨销售人员合同签得不好,但这次谈着谈着,大家纷纷开始从理解的角度上为销售讲话,当时负责销售 的王燕感动得掩面而泣。年终的分配出来了,又一次超出了期望。看着眼前的这群人,现实的收入加未来的理想,觉得纵横是一个可以干得更长的地方。
2002年 开始做知识管理,主要负责招人、培训和配备项目组。当时最难的是找人。为了找人,发动所有关系去找合适的人。既然好不容易招来的就舍不得人走,那时招聘时 间一般是两小时,前半小时是面试,后一个半小时倒是宣传公司,生怕别人不来,不少同事后来都说,是这样被骗进公司的。这说样,在向大家宣传公司的同时,对 自己也起到了宣传作用,觉得公司的目标更清楚了,咨询是个可以干一辈子的行业,纵横是个可以干一辈子的企业。那时王璞提出咨询生活的话题,研究如何让咨询 成为一个正常的行业,让员工享受咨询生活的乐趣,让顾问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并在制度上着手考虑。参与制度的过程中,看着咨询生活的乐趣能够在顾问们中实 现,员工流失率持续下降,由衷地感到高兴。
2003年非典到来了,除了可怕的病毒外还有一个问题也在考验着大家,三个多月没有一个项目进来,一个月几十万出去,眼看着公司这些年的现金积累哗哗的出去,大家议起来不免有些担心,万一非典持续一年以上怎么办,。也有人提议像别的咨询公司一样降薪,有的公司据说已经降到了5%的 工资,有的开始变相裁员。但最后大家在讨论中意见达成了一致,不能降薪,大家一起共度难关,不能对不起一起工作的兄弟。同时为免意外,成立一个十万元的大 病基金,万一有人得了非典,以此费用支付个人付费部分。非典之后市场迅速复苏,只有纵横有充足的有经验人员来运作项目,公司业务大幅增长,上了一个大台 阶。相信好人终有好报的同时,有一份对自己参与这份好事的自豪,也有一份和好人在一起的庆幸。
公 司的快速发展面临着新办公地址的选择。这是一笔大开销,是选一个差点的,还是选一个能面向未来增长的?最后几经讨论,在王璞的主导下,大家统一了认识,要 面向未来四年的目标,选一个至少能容纳几百人的地方,而且要选最好的地方,以符合我们行业第一的定位。最后选中这个办公地址融科资讯中心是中关村最好的办 公区,价格比周边要高近一半以上。这个办公区租金与前一个办公区相比要高几倍,但看到大家在新办公区充满信心的笑脸,每天的工作不再仅仅是辛苦,有了些自 我实现的感觉。
转眼到了今天,公司搬到资讯中心已经三年了,公司连年快速平稳发展,上海平台成立了,顾问队伍由能说出每个人的籍贯、毕业学校到一多半面熟而叫不上名字,合伙人伙伴也成为四十来人的大家庭。咨询行业已经是一个不特殊的行业了,纵横更像一个家了。看来,缘分是结上了。
上一篇文章:我读纵横,我与纵横,我行纵横
下一篇文章:北大纵横——改变人行为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