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泛舟, 阳朔放歌
从杨 堤码头上船,沿漓江而行,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造化,站在甲板上放眼一望,所见之景无一不是一副天然的山水画。记得《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有一组排比与比 喻的范本句“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漓江的水真静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桂林的山真秀 啊...”,看着眼前的景致,回想这些句子,觉得这些语言还不能完全形容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不能把山与水分开来欣赏。如单论山的 “奇秀险”,在西部山区也有很多这样特质的山,但这些山旁没有江水围绕,少了一分灵气;如单论水的“绿静清”,在东部平原也有很多这样的湖泊,但湖水不像 江水是流动的,而且水边没有山峰耸立,少了一分灵性。长江三峡倒是有山有水,但三峡的山是雄浑的,三峡的水是奔腾的,感觉像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 而眼前的桂林山水,山是小巧的,水是盈盈的,感觉像是一位柔美的姑娘。
桂林 山水是轻灵的,古人云“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罗带”,船行江上简直就是人在画中。桂林山水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水墨画特质的,山峰不像一般的山是连绵的,而是 平地而起断开的,极富层次感,近处山峰间露出远处淡淡的山峰,再显出再远处隐隐的山峰,山峰下漓江欢快地流着,这副画面立刻就生动了起来。一路行船漓江的 水都是清澈见底,阳光照射在水面时,由于水的透明度好,江面上幻化出种种美妙的水纹,对于久居重庆的我们来讲,见到这样纯净的江水尤其觉得稀奇。
人们根据山峰的不同形状取了很多名字,当地的“小妹”(导游)一直在讲解这像“鲤鱼挂壁”那像“童子拜观音”等等,最出名的就是“九马画山”,说周总理三分钟能看出九匹马,陈毅副总理只能看出七匹马。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让我们见仁见智好了,桂林山水纯粹是大自然的杰作,我们用不着非得按自己的想法取名字,像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又所谓“赏心悦目”,只要将自己的心情融入这美好的山水,让自己的心情也美好起来,从而亲近自然,感恩自然,也这就足够了。
所谓 “风土人情”,一个地方如果仅有自然景观而没有人文景观,就好像只有桂林的山而没有漓江的水,总欠缺一分气质。而之所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 林”之说,我以为就是阳朔不仅浓缩了桂林山水的精髓,还出了一位壮族歌仙刘三姐,刘三姐的歌声使阳朔山水具有了独特的人文气质。印象中许多旅游胜地都是少 数民族聚居地,像石林的撒尼族,九寨的藏族,海南的黎族等等,我们不仅要欣赏风景更要体验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阳朔也如此,我们在遇龙河上就过足了刘三姐 的歌瘾。
在竹筏上一坐,立马就有了点影片《刘三姐》的感觉。竹篙轻轻一点,筏子顺水而下,这时这是夕阳西下时,桔红的太阳渐渐没在山后,金色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更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远远 的,一阵熟悉的歌声飘过来了:“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也?什么水面起高楼也?……”只见一位刘三姐打扮的姑娘乘着一叶小筏向我们划过来,而我们此时则个个都 成了阿牛哥,也不管自己唱得好不好,歌词唱得对不对,都争先恐后地扯着嗓子唱起来。夕照中的遇龙河成了我们对歌的天然舞台,所谓“渔舟唱晚”的意境也不过 如此吧。
慢慢 地,“刘三姐”的小筏周围聚集了几只游客的竹筏,“刘三姐”手中也多了一个绣球,她当然要把绣球抛给唱得最好的阿牛哥罗,于是乎各只竹筏上的游客们精神头 更足了。这时刘三姐的唱词也不是影片中的原词了,她用对歌的调子向阿牛哥们提出了各种问题,而阿牛哥们也不甘示弱,也现编出唱词对答,他们每唱一句,各个 竹筏上的游客也都齐声呼应,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只听得歌声、笑声、掌声连成一片。虽然大家都唱过卡拉OK,但那种感觉哪有在阳朔山水间对歌这样尽兴呢? 此时此刻,不管大家来自哪里,也不论男女老少,都仿佛回到了孩童的纯真年代,似乎很久都没有这样尽情地唱、纵情地笑了,大家在对歌中都仿佛找到久违了的单 纯的快乐。
天色渐暗,“刘三姐”给每只竹筏都抛出了绣球,得到绣球的开心,没得到绣球的也开心,对于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呆久了的我们来讲,能在如此优美的自然风景中对歌,快意于山水之间,都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上一篇文章:人间仙境——芦笛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