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简体中文 English
To provide you with one-stop management consulting services
专家观点
二十届三中全会:央国企改革重点与“十五五”规划关注点
发表时间:2024-07-22 作者: 字号: A A A
随着举世瞩目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和新闻的发布,核心内容与方向基本清晰,整体来看中规中矩循序渐进,没有出现诸多专家担心的问题和表述,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在关键核心问题上目标清晰、指引明确、表述灵活、成竹在胸。央国企在“十五五”期间依然道路艰巨而光荣,国企改革又进行到一个更新的阶段:重塑央国企定位。如何全面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一些新的提法和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十五五”期间将会有明确的蓝图畅想和路径描述,甚至要求尽快出成绩、见效果。


三中全会关于央国企改革的表述与重点
公报原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北大纵横专家解读:合我们国家的体制和国企在我国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央国企在“十五五”期间的任务和目标非常清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市场方面的冲锋队,成为中国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任务需在未来五年内完成,也意味着此次《决定》将包含更为具体的中期改革任务。央国企在“十五五”规划的目标需要紧扣这个任务,有具体的表述和行动方案,具体将要深刻理解2023年下半年的深改行动并将其转化为行动步骤,可以肯定的是,央国企的深改行动将是承接未来决定落地实施的关键。目前,各地国资国企仅仅采用报台账的方式、或者战略与深改行动两张皮的方式将不能很好的落地,如未按要求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在下一轮国资国企审计将会有董事长和总经理级别的人员被问责。
公报原文:在实践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具体形态至少表现为国民经济中分工互补的共容关系产业链上的竞争共存关系,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内部的共生发展关系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分工的各自优势,构建国民协同发展产业链的新模式,优势互补就是值得探索的思路。
北大纵横专家解读:中国发展奇迹,离不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优势互补,尤其表现在产业链中的分工和协同。国有企业为许多产业链基础设施供给者,民营企业为基础设施使用者。国有企业成为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而民营企业是基础设施的重要使用者。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改在这十年间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向混改、央地混改的曲解伤害了改革的实质,借鉴民营企业的效率和灵活的经营机制是当初混改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后期逐步演变成国进民退和股市救火抄底的行为,这不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初衷,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努力纠正这一做法,央国企和民企发展并重将是主旋律,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做出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策,标志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入国企民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改革新阶段。
在“十五五”规划过程中,如何通过产业链、商业生态、科技研发、新质生产力等诸多工具箱和民营经济产生联合,发展国有经济的同时激发民营经济,将需要有新的做法和探索,需要有标杆性的合作、标志性的案例和可推广的示范。分类有序推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企和民企协同固、补、强、优产业链。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围绕“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做精一业”的目标,从“进、退、整、合”四个方面改造国有企业,通过双向混改等多种方式实现国民合作,进行塑链、固链、补链、强链、优链,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中央新闻发布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
北大纵横专家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营收利润率(营业现金比率)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四位一体”,有利于通盘考察传统生产要素与新型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经济增加值将会逐步纳入到考核体系,完善一利五率的考核体系,提出经济增加值核算目标是对国有资产考核制度的完善。
央国企需要在“十五五”期间,清晰分解战略绩效指标,至少包括国资委考核指标、战略规划目标和深改行动要求指标的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要让其指标相互嵌套、相得益彰,保证一套绩效考核体系的综合运用,这就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准确度、前瞻性和可实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一套文本应付检查应该很难过关。


央国企“十五五”规划重点之一:做强做优做大的路径——深度重组整合

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多维度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方向。2015年伴随配套文件所形成的“1+N”政策体系的构建逐渐完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在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的基础上,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2024年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国务院国资委提出三个“围绕”深化改革,要求实现三个“明显成效”。
二十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探索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基本经济制度模块虽然没有着重提及,但以对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实践路径提供指导方向,从而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标准和综合目标。
北大纵横专家建议:综合判断国家和地方政府近期的一切政策倾向来看,新一轮的重组整合将会成为“十五五”期间的一个核心,这几处于央国企的战略发展需要,也基于目前经济发展环境的考量,重组与整合就要解决物理整合向化学整合的转变,从整合前的整体规划设计,到整合后战略目标确定、业务板块定位与协同,到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调整和激励,都是央国企面临的实际问题,在 “十四五”期间出现了很多靠行政手段捏合,貌似强大实则虚胖无力的企业集团,带来的风险远远超出应发挥的作用。


央国企“十五五”规划重点之二:科技创新从蓝图到实施路径

三中全会提到,“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一点是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基础上,呼应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的最新情况,而在二十大报告中对我国经济长期“体质”和高质量发展核心要求所做的全面升级。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扩展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长期空间,有效平衡发展与安全,掌握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长期主动权。
北大纵横专家建议:在“十五五”期间央国企科技创新未来将会重点在三个方面着力:
首先,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企业的科技创新不同于高校与科研院所,他有一定的独特性,可以说是千企千面。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围绕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采用多种科技创新的手段,如生产制造企业可以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技术院校联合研发;工程企业可以在工法、施工设备进行创新,可采用“中央研究院+研究分院”、“总部研发管理+分部科研转化+三级场景应用”的模式,首先要把整体的科技发发战略的顶层设计做好。在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科技研发规划的顶层设计做不好,后续将会出现一列问题。
其次,科技人员激励要落到实处,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对各类创新主体和人才“松绑”“解绑”。“十四五”期间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出台的不少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这里面既有怕担责的因素在里头,更多的因素是方案的不可操作性和政策的不准确和多源解释,让政策的执行者退避三舍。
最后,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特殊晋升机制,健全科技人才分类 评价机制。要打破论资排辈和“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的用人模式,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贡献等为导向的晋升机制。针对不同 类型的人才,要有差异化的评定指标。例如,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类人才,应当与基础 研究类人才评定有所区分,把科技服务满意度和社会效益等作为其重要的评价指标。

央国企“十五五”规划重点之三:新质生产力识别、培育及路径

过去一年,高层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政策路径不断丰富,三中全会提到,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仍然是全会的重中之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象化抓手。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紧密关联,需处理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基本盘”,不能当“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加快升级改造。发展传统产业应与“设备更新改造”“绿色减碳”等政策结合来看,整体思路是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通过对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不仅能带来技改投资增长,更有利于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重要的上游投入部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传统制造业,降低运营成本,扩展应用场景。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中坚力量”,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要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的发展方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打通政策堵点,拓展发展空间。例如,低空空域放开并完成划分,使得产业发展有法可依,赛迪顾问预测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未来产业是“关键变量”,要注重前瞻部署和梯次培育,加快打造标志性产品。
重点推进未来产业:重点产业是“关键”, 推进未来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等),未来信息(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未来材料(先进半导体、超导材料等),未来能源(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未来空间(空天、深海、深地等)和未来健康(合成生物、基因技术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在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打造标志性产品。
北大纵横专家建议“十五五”期间,央国企要着重分析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态位,识别新质生产力和自身业务的匹配,适度布局新质生产力涉及的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和科技研发,明细培育路径和策略。

央国企“十五五”规划重点之四: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目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需进一步统一思想,长期不会发生变化,以科技创新为内核 的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抓手。从三中全会的改革具体部署任务的排序上看,“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已经排到了第三位,实际上也是具体改革领域的第一位,仅次于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需要强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新的不同阶段的主体责任,进行阶段的专业化分工,在产学研用中协同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一方面,需要强化国有企业在基础研究阶段中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有效对接市场的优势,与国有企业协同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应对当前外部形势日趋复杂严峻、美国日渐转向经济孤立主义并试图将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向只有利于美国经济而有损于中国等全球其他主要工业国的方向转变的核心关键经济对策。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优先突出强调。自提出“中国制造”以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就是我国最主要的政策方针之一,在美国对华实施“脱钩断链”产业政策以及发达经济体对我半导体电子产业链实施“围堵”的严峻外部环境之下,我国企业在2023年实现了相关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也被提升至了更重要的位置。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并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关键制度,更加清晰地意味着科技创新立国的明确战略选择。这一选择衍射到宏观政策方面,可能意味着包括增值税、研发扣除等措施在内的财税体制改革或将进一步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同时财政政策在支出统筹和收入分配一侧可能以更大的力度来促进和保障国内先进耐用大宗可选消费品需求,而通过货币政策大幅宽松来刺激地产基建等伴随有更高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短期稳增长模式或将淡出。
北大纵横专家建议:在“十五五”期间,央国企要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厘清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将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总体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衔接起来,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专题撰写专项规划,如果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发展逻辑、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未来的“十五五”规划将会确实重要的一环。
央国企“十五五”规划的建议与思考
国企改革从混改到“做强做优做大”再到市值管理,一直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2013年后的国企国资改革有两个重要方向: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5年中央公布国企改革,“1+N”体系,再到次年“6+1”首批国企混改到试点。2016年7月份国企改革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20年提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4年,新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成为关键词,国企市值管理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新三年”国企改革行动,主要是围绕“两个核心”,重点在“深化”“提升”两个方面发力。“深化”主要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主要是提升核心功能,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三个集中”阐明国有资本改革的新方位: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对国资国企的改革虽然没有提出更多超前或引领的提法,但是经过十年的深化改革也该到了成果显现的时间了,少提不提并不是不重视,静等花开是目前我们需要的结果,这一点毋庸置疑。
作者:孙连才,北大纵横副总裁
分享到:
在线咨询
上门义诊